第62章
秦国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六国的人才?人才输出大国魏国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呢?
当然是因为在秦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,秦王会提拔更多的人才,为自己所用。
“况且能吃得饱饭的人,其实并不算多。”李世民隐约有这个认识,“阿父不过是推行一个政令,就能让许许多多的黔首免除舂捣之苦,他们会记念你的恩德的。此事传到列国,又何尝不是‘仁君’的典范呢?”
“仁君?”秦王嗤笑,“我大秦需要仁君?”
“怎么不需要?如果仁君的名声能让你的对手望风而降呢?”李世民挑眉,“能让敌国的谋士和将领投奔我们呢?”
拿“仁义”做风向标,把对手的底牌全部弄到自己手里,在舆论战场上让敌人一败涂地,都是李世民的拿手好戏。
我仁不仁不重要,重要的是所有人都认为我仁,连我的敌人都这么认为,那我就是仁的。
大秦这个虎狼之国的名声实在是太凶残了,李世民必须一步步扭转它。
嬴政无可无不可,但这件事很小,考虑到石磨有利于军粮储备的速度,他也就答应了。
李世民对父子俩能求同存异也很满意,提笔道:“等我这个代田法试验完毕,如果效果很好的话,明年也可以推广下去了。我还要少府帮忙做几个农具……”
“农具你也会?”嬴政质疑。
“唉……不太会。”李世民叹气,“先研究着吧,反正不用我动手。”
少府这群人,才是真正的牛马,一年到头连轴转,搞完这个搞那个,还没喘口气,下一个订单又来了。
“物尽其用”这四个字,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墨家干脆改名叫牛马之家,更合适一点。
但很奇怪,累成这鬼样,少府的人却越来越多了,不管李世民提出多么离谱的要求,图给得多么简单,他们都铆足了劲拼命研究,从来都不敷衍。
李世民曾经好奇地问过:“这个石磨我乱画的,我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构造,你们能改进不?”
“太子且给小臣等几日时间,我们会一起拿旧石磨改进试试的。”有墨家弟子这样回答。
“那这个耧车……还有这个耦犁、水排和龙骨水车……都能造不?”李世民从袖子里拿出一卷图纸,眼睛亮晶晶的,充满期待。
当时在场所有人眼前一黑,差点表演一个当场昏迷。
“臣、臣等会分组,一个一个试,只是人手有限,怕是要好几个月,不能很快出结果……”
“我不着急。我有的是时间。”李世民眉眼弯弯,稀奇道,“这么重的任务,你们为什么一点都不抱怨呢?”
“太子可知我们墨家弟子毕生所求何事?”
“非攻,兼爱?”李世民眨眨眼,忽然明白了。
“墨子曾说,仁人之所以为事者,必兴天下之利,太子如今就是在兴天下之利,我等累一些,又算什么呢?”这人露出真切的笑意来,“如果太子能允许我们将这任务发到六国,兴许会更快些。”
“墨家子弟还有很多散在外面吗?”
“约有半数,离得太远,虽收到了我等传书,但尚在观望之中。不过,这一次再传信,会有很多人愿意过来的。毕竟,太子是真正的兼爱众生啊,这就是我们墨家想要的。”
墨家这么忙碌辛苦,居然还很高兴,很感动,巴不得把外面闲着没事干的同门都拖进来一起加班。
更可怕的是,他们真的心甘情愿,激情澎湃,无怨无悔,投入了十二分的热情与努力,比李世民自己还着急,还想看见成果。
理想主义者的奋斗,着实令人叹为观止。
李世民只负责提要求,给忙碌的人加工资,经常跑去在各工室溜达,看看进度咋样了。
墨家的本事,他从不怀疑。
嬴政不知道他的思路已经拐了好几个弯,而是转回刚才的话题:“你所说的几样吃食,是你喜爱之物?”
“嗯嗯,对呀。”李世民随口道,“阿父和曾祖母要不要尝尝?真的超级美味,只要跟庖厨说一下做法就好了,很容易的。”
“可。”嬴政答应下来。
“好耶,终于有新的吃食了,以前那些我都吃腻啦。”李世民欢呼,“我还想吃豆腐的馄饨,但那得先有豆腐才行……”
“等你默完,都会有的。”嬴政不动如山,任小孩说得天花乱坠,也不能动摇他定好的目标。
行吧。为了他的豆腐馄饨和肉馒头,李世民不得不加快速度,笔都快出残影了。
等他终于写完作业,吃掉一碗蜜渍樱桃,和华阳太后及扶苏挥挥手,一头扎进庖厨,叽叽喳喳一顿输出,连比划带图示,总算说清楚了,可以安心回北辰殿等吃的时候,嬴政让人叫他去办公的麒麟殿。
“诶?这个点了还要叫我过去?”李世民疑惑地嘀咕,“好奇怪。”
他的肚子都饿啦!
麒麟殿是没有东西吃的,嬴政严禁他在那里吃东西。
李世民摸摸半瘪的肚子,感觉里面有点空,偷偷摸摸抓了一把蒸熟的栗子,悠哉悠哉地换地方玩。
等他进了麒麟殿,才发现秦王在接见客人。
“阿父。”李世民从来不惧怕任何社交场合,他落落大方地走过去,好奇地观察这位客人,“这是哪位贵客,需要阿父拨冗相见?”
客人恭敬有礼道:“不敢,愚名为缭,自魏国而来,得见秦王及太子,不胜荣幸。”
缭?是尉缭吗?
上辈子李世民看过他写的兵法。
哦豁,大魏这个人才市场又双叒叕输出ssr啦!
妙啊,给魏国点个赞。鼓掌,喝彩!
第45章 太子你又做什么了?
李世民端端正正地在嬴政旁边坐下来,一双明亮的眼睛一直忍不住朝尉缭那儿瞧。
尉缭其实不姓尉,就像商鞅本来不姓商一样,但以官职或封地为姓,也是这时代的一种特色了。那我们姑且像个预言家一样,叫他“尉”缭吧。
尉缭身着灰色深衣,瘦脸短须,发冠齐整,胡须也修得很优美,感觉上是那种出门佩剑、文武双全的人物。
大秦对民间武器的掌控有所限制,但现在还没有以后那么严,黔首们也是能佩剑的,不过显然咸阳宫不能,所以尉缭只带了书。
“这是缭先生著的兵书。”嬴政把手里的书卷递过去。
“哦?这么早就写完啦?”李世民吃惊地接过来,翻开看了看。
“回太子,尚只有两卷,并未写完。”尉缭回答。
李世民只看了一眼,就知道尉缭有多用心了,他把兵法写在纸上,篆书写就,装订成册,把《重刑令》和《攻权》调到前面,呈上来给嬴政看的,是最可能符合秦王口味的内容。
尤其《重刑令》,主张用严刑峻法治军,强调对违法行为的严厉惩处,这法家味儿都快溢出来了。
如果你以为尉缭是法家,那就大错特错了,他其实还主张“王者伐暴乱”,倡导以仁义为本,进行正义的战争。
正义的战争……嗯,放在这诸侯纷争的时代,有点黑色幽默。
“先生是来献策的吗?”李世民期待地问。
“正是。愚观天下战乱频频,黔首困顿烦扰,犹如被反复踩塌过的麦田,没有丝毫喘息之机,故来秦献策。”
“为什么是我们秦国呢?”李世民笑问。
“自然是因为大秦兵强马壮,有一统天下的可能。鄙人虽愚钝,也愿为天下安定出一份力。”尉缭娓娓道来。
“先生请说。”嬴政礼貌地听着。
“愚以为,两国之较量,不必非在战场之内,而可决胜在战场之外。”
尉缭谈笑自若,“六国朝堂,皆如陈罐破壶,漏洞百出。楚国地广人众,却盘根错节,民生凋敝;赵国虽有良将,却无良君;魏国四战之地,国人疲于奔命;齐国徒有其表,朝臣只顾着争权夺利;燕国地处偏远,国力贫弱;韩国更不必说了,弹丸之地,顷刻可灭……”
“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啦,没什么新意。”李世民故意撇撇嘴,像个引话串场的NPC,又或者相声里的捧哏。
嬴政不怎么走心地轻斥:“不可无礼。”
尉缭不但不恼,还很感激太子为他递话。君前奏对时不怕对方有意见,就怕对方根本不屑一顾,听都不愿意听,三言两语就打发走了。
有意见,就有互动,那才是有希望的。
“正如愚方才所说,六国之中,内斗颇多。既如此,便可从内部瓦解他们,而胜过从外强攻。”
“如何瓦解呢?”嬴政这才听到自己想要听的东西,温和地问。
“赂其豪臣,以乱其谋。”尉缭从容不迫,“王上可派机敏策士,携重金珍宝,暗中贿赂六国的臣子,误导诸国国君,让其对他国被伐之事袖手旁观,断其合纵之势。如此一来,以后大秦东出,就容易得多了。”